熱成像瞄準鏡在使用的時候如果方式不當,使用起來就不夠準確,今天我們就來與大家談談瞄準鏡的瞄準方式。

圖中情況2的陰影消失,則說明眼睛已經過於靠近瞄準鏡;此時有可能眼睛仍然正對著光軸,但是射手由於陰影這一參照物的消失,已經難以判斷自己出瞳位置的準確性如何了。不過近年來也有采用廣角設計的瞄準鏡,在正常瞄準時的環形陰影就很稀薄甚至沒有;雖然進一步擴大了視野,但是也對射手據槍、貼腮,掌握槍支平正關係的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此時為止,射手已經完成了大致準確的據槍、貼腮過程,眼睛也已經基本對準了瞄準鏡光軸。
然而涉及到更進一步的瞄準、調節過程時,瞄準鏡的具體使用方式從近代到現代卻早已截然不同。實際上一、二戰時期狙擊手的普遍射擊距離偏近,最為重要原因就是受製於當時瞄準鏡的觀察、測距、瞄準能力所限,而這又和當時工業體係帶來的水平限製息息相關。
普通機械瞄準具的槍械,多數人都清楚其基本原理,即照門、準心、目標(更準確的說是預計的彈著點)三點成一線;有射擊經驗和理論基礎的人,還知道如何調節照門高低,利用準心測距,將瞄準點置於目標範圍何處等知識。但是對於瞄準鏡如何瞄準,知道的人就很少了。對於射手來說,使用瞄準鏡時,主觀感受上是在能形成清晰視野的情況下,將分劃對準目標即可,看起來是一個兩點一線的瞄準過程;但實際原理和具體的使用細節要複雜的多。
由於基本的開普勒結構隻能形成上下倒立、左右翻轉的成像,所以在實際的瞄準鏡中,物鏡與目鏡之間會設置一組正像透鏡,使成像再次顛倒回來。一百多年以來,望遠式瞄準鏡的附加功能和性能指標發生過數次脫胎換骨的變化,但在基本原理上卻沒有超出這個範圍。
最終瞄準鏡的瞄準實際上通過四點一線完成:分別是目鏡係統成像焦點、分劃板上的分劃(比如十字線)、物鏡係統成像焦點、目標四者。由於成像焦點是不可見的,因此對於射手來說,瞄準過程就是將分劃重合到目標範圍內適當位置的過程。這個過程有些類似於一支普通的機械瞄準具步槍被去掉了照門,射手直接用準心去瞄準目標的情況。機械瞄準具中通過照門實現的基本功能,在瞄準鏡使用過程中則主要是由射手對視野陰影的把握和使用焦距調節係統實現的。
上圖是隨著眼睛和瞄準鏡相對位置不斷變化時,射手在視野中所看到的陰影示意圖。瞄準鏡與望遠鏡不同,它要求的出瞳距離(眼睛到瞄準鏡目鏡的距離)不僅要遠得多(多數有70-100毫米,防止槍械後坐時撞傷眼睛),而且對具體的出瞳位置要求比較苛刻,眼睛偏離瞄準鏡光軸的幅度稍大就不能觀察到正常的成像。所以在手持的條件下,缺乏足夠使用經驗的人,要用瞄準鏡進行穩定觀察是很困難的事情;而且隱蔽性、反應速度和觀察能力都遠不如微型望遠鏡。電影電視劇裏的類似情節,基本上都屬於導演生編臆造的結果。
視野陰影示意圖中的情況1,是唯一正確的視野表現,均勻清晰的環形陰影,代表著眼睛已經將瞄準鏡光軸納入視野中央範圍,處於理想的瞄準狀態。而情況3、4、5、6則代表眼睛向上下左右偏離了正確的位置,眼睛沒有對準瞄準鏡光軸;相當於使用機械瞄準鏡時,準心不在中央,而偏向了照門的一側。圖中的紅點位置反映了了彈著點會向陰影較小一側偏移的現象。

(文章來自 奧比納科技 編輯發布)
近期評論